关闭
AI问答
中华文明如何持续发展?
解码“何以中国”!葛剑雄教授在东莞开讲→
东莞日报 2025-03-29 09:47

3月27日下午,东莞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,一场关于“中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明”的溯源之旅在此启程。

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以《何以中国》为题,通过考古实证与历史地理的经纬交织,为东莞市民揭开“中国”概念的千年嬗变,中华民族的融合史诗与中华文明的璀璨密码。

从何尊铭文到现代中国

一个概念的时空跨越

“中国”从何而来?讲座伊始,葛剑雄教授以青铜器何尊的传奇故事为引,将三千年前的“中国”二字镌刻进现代人的视野。

1963年,何尊出土,1975年其底部122字铭文重见天日,“宅兹中国”四字如一道闪电,划破历史长夜。“余自宅兹中国,自之辟民”,葛剑雄教授针对铭文进行介绍了解释,这里的“中国”,是指武王克商之后所定的周王朝的都城,是万国中央的“中心之邦”。

随着大屏幕上铭文拓片、疆域地图的缓缓展开,读者仿佛穿越时空,目睹了“中国”概念不断扩大的图景:西周时期,它是王权象征的“天下之中”;东周时期,多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首都;秦汉以降,它成为王朝疆域的代称;至1912年,中华民国成立,简称中国;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含义延续至今。

▲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图书馆馆长葛剑雄

从一方都城到辽阔疆域,从文化共同体到民族国家,“中国”二字始终在开放中扩容,在融合中新生。

从“诸夏”到“中华民族”:

一部多元一体的融合史诗

如果说中国是舞台,中华民族就是台上永不落幕的主角。葛剑雄教授以史学家的视角,从“夏”“诸夏”“华夏”等概念切入,梳理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:五千年前,黄河中下游的部落联盟在夏朝数百年聚居中形成部族聚合体——夏人,由于聚居区域分散,部族间交往也不频繁且没有完全融合,因而被称为“诸夏”“夏”“诸夏”的说法贯穿了夏商周三代。

“华”字本为称赞夏人服饰之美,逐渐升华为文明认同的符号,自称“华夏”;魏晋南北朝时期,“中华”的概念应华夏与外族融合而生;随着历史的推进,匈奴、鲜卑、乌桓(丸)、羯、氐、羌、突厥、粟特、契丹、女真、党项、蒙古、满,以及南方的三苗、百越、蛮等也逐渐融入华夏。

从“五方之民共天下”到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,每一次人口迁徙都是文明因子的重组。今天的56个民族,正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族群碰撞、交融的结晶。

从黄河长江到海洋文明

中华文明的韧性密码

为何四大古文明唯中华文明薪火不绝?葛剑雄教授将考古发现化作文明解码器:5800年前,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陶寺、陕西神木石峁,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,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出现文明起源迹象;3800年前,河南偃师二里头形成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,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。

黄土高原疏松的土壤,让石器时代的先民轻松开垦;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,在铁器时代孕育出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的奇迹。

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,为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做出了重要贡献,在近代,沿海沿江地区的优势发挥明显,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,再创新篇。

“这就是中国,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,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,我们美丽、光荣、伟大的祖国!”

在讲座尾声,葛剑雄教授如是总结,铿锵有力的声音传达的是文化自信,引起了在场所有读者的共鸣,也点燃了市民对文明根源的探索热情。

  • 审   核:吴耀柄
  • 终   审:叶卫东
  • 关键词:何以中国,葛剑雄,东莞
阅读   4.3K
点赞   24
付勇辉 小编
2025-03-29 09:47:28
推荐
loading...
点击开启小窗播放
微信方法